考古发现或改写上海历史:不是“渔村”而是“巨镇”

2016年12月15日14:08   新华网
青龙镇遗址的考古现场出土的文物青龙镇遗址的考古现场出土的文物

  曾经,人们以为他只是近代开埠后走向繁华的“东海渔村”,遂有“百年看上海”之说。但日前公布的一项重大考古发现,将上海文明的画卷延展到唐宋时期。一个人口、贸易、宗教都极其繁盛的“东南巨镇”——青龙古镇,从只有寥寥数笔记载的文献中走了出来,渐渐清晰了轮廓。

  唤醒沉睡千年的“灯塔”

  今年9月,在上海青浦区白鹤镇距离吴淞江不到1公里处的一片葡萄地里,上海博物馆考古队发掘了数百平方米的土地,找到了历史文献中记载的隆平寺遗址。

  始建于1023年的隆平寺塔呈八角形,共7层,据估测可能高达50多米,体量和高度超过上海现存13座古塔。而隆平寺还有1平方米见方的地宫。从地宫中出土了一些上海前所未见的珍贵佛教文物:除了古代钱币万枚,还有两座阿育王塔守护的四重套函,套函中有一尊木质鎏金释迦牟尼涅槃像和4颗佛教圣物感应舍利。

  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杰说,这些文物佐证了当时文献的记载。史载隆平寺塔“若建是塔、中安舍利;民乐太平、起塔魏巍”,是一座由民间捐献建造的佛塔,反映了唐宋时期这片土地上佛教的世俗化。但更为重要的是,隆平寺塔还是一座灯塔,紧邻吴淞江入海口,肩负着指引海上丝绸之路过往商船进入青龙镇港口的导航功能。

  重现昔日的盛世繁华

  随着隆平寺塔基、珍贵佛教文物以及大量贸易瓷器的出土,一个在唐宋时期人口、贸易、宗教都极其繁盛、享有“小杭州”之誉的“东南巨镇”——青龙古镇,已被清晰勾勒出轮廓。

  陈杰指出,上海的历史在唐代之前的文献记载中仅寥寥数笔。此次青龙镇的考古发现,弥补了历史文献的不足,有力地证明和进一步确立了青龙镇在上海乃至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地位,重现了唐宋盛世上海这片土地上的繁荣景象。

  处在“控江连海”位置的青龙镇,最初是个军事据点,唐天宝五年设置。随着江南地区的开发进程,到了晚唐、北宋初年就转型为经济贸易重镇,是上海地区最早的海内外贸易港。南宋绍兴元年(1131),青龙镇曾专设海外贸易管理机构市舶务。鼎盛时期,青龙镇市井繁华,商贾云集,物华天宝。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学部委员刘庆柱提出,青龙镇与上海城市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海上丝绸之路随着历史发展是从南向北迁徙的,从秦汉时期的合浦,到西汉的番禺,到中古之后的福建泉州,到封建后期的宁波,再到近代上海,这就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过程。

1 2 下一页

(责编:小题)

小说推荐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