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传奇人物辜鸿铭:尊贵的中国人

2016年12月12日15:59   新浪读书   微博

  或许是因为成长经历非同寻常,辜鸿铭的性格里也颇带着狂傲不羁的本色,他曾自述道:“我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不但在中国,即使在世界上,本夫子也算得是独特的一个了。我是一个标准的‘东南西北人’。”

  早在英国时期,辜鸿铭的狂傲本色就已显露了。当时他在英国乘公共汽车,正拿着《泰晤士报》阅读,车上有几个英国年轻人对于黄种人很感兴趣,不停地对辜鸿铭指指点点,辜鸿铭遂把报纸倒过来看,英国人见了都乐开了花,说道:“这个亚洲人,连英文都不懂还看报纸,报纸拿倒了都不知道。”辜鸿铭等他们笑完,用一口正宗的伦敦口音自言自语道:“英文这玩意儿太简单,不倒过来看还真是没什么意思!”这几个英国年轻人大惊失色,赶紧下车逃走。

  提到辜鸿铭,就不得不提他的辫子。在1930年的一篇纪念文章《中国圣人辜鸿铭》中这样描述道:“他穿着中国长袍。在北京人都已剪掉辫子的此刻,他却留着那条象征性的发辫。”这根辫子几乎成了辜鸿铭的标志性符号,并且常作为被人津津乐道的话题来议论:一个生长于外国的中国人在封建王朝被推翻后仍留着其象征意义的辫子,这个话题每每能让人提起兴趣。然而在辜鸿铭的辫子背后,隐藏着更多的意义。

  有人说辜鸿铭是个叛逆者,总要与众不同、标新立异,辛亥革命胜利后几乎全国人都剪去了辫子,辜鸿铭作为少数留辫子的变成了众人的焦点。辜鸿铭确实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人,常有惊人言论和行为,并且其学识渊博,旁人又往往反驳不了。然而透过表面看内在就会发现,辫子对于辜鸿铭倒是一种对于传统的坚持与继承,很多人看到的是辜鸿铭的辫子,而没有看到他弘扬中华文化、扬国学盛名于西方。

  当时,中国内忧外患,时局动荡,社会人士纷纷提出救国之道,在甲午海战中遭到致命一击后,很多不满中国现状的年轻人片面地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希望通过全盘西化来改造中国,这股主张持续了很长时间而不能平息。对此,辜鸿铭说道:“他们都是通过望远镜观察西方文明的,因而使得欧洲一切都变得比实际伟大、卓越。而他们观察自身时,却将望远镜倒过来,这当然把一切都看小了。”这一段话可以充分看出辜鸿铭对待中国文化的态度,十多年的国外生活经历使他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西方世界的真实面貌,后又重新学习中国文化,让他更加客观,所以辜鸿铭头上的辫子更像是一种警示灯,其意义是很重要的。

  后来,辜鸿铭在北大任教,沈从文有幸听过他的课。沈从文回忆过辜鸿铭的样貌:“辜先生穿了件缃色小袖绸袍,戴了顶青缎子加珊瑚顶瓜皮小帽,系了根蓝色腰带。最引人注意的是背后拖了一根细小焦黄辫子。老先生一上堂,满座学生即哄堂大笑。辜先生却从容不迫地说:‘你们不要笑我这条小小尾巴,我留下这并不重要,剪下它极容易。至于你们精神上那根辫子,据我看,想去掉可很不容易!’”骄傲的北大学生全都哑口无言,这段话对沈从文的影响深远,他晚年演讲时仍提到过辜鸿铭的这段话,沈从文称其“意义深远”。辜鸿铭对那条“象征性的发辫”确实坚持己见,他曾对毛姆说:“你看我留着发辫,那是一个标记,我是老大中华的末了的一个代表。”辜鸿铭的“头上有辫,心中无辫”的确耐人反思。

  1915年4月,蔡元培聘请辜鸿铭任北京大学教授,讲授英国文学。辜鸿铭上课也是信马由缰,经常跑题。周作人回忆说:“他在北大教的是拉丁文等功课,不能发挥他的正统思想,他就随时想要找机会发泄。”

  当时还是北大学子的罗家伦对于辜鸿铭的授课风采是最有发言权的。罗家伦回忆道:“辜先生虽然是老复辟派的人物,因为他外国文学的特长,也被聘在北大讲授英国文学。因此我接连上了三年辜先生主讲的‘英国诗’这门课程……”辜鸿铭讲课时要备着烟袋和茶水,讲到一定程度就要“吧嗒吧嗒”抽起烟袋来,第一堂课就给学生们定了约法三章:一、辜鸿铭进来时要全体起立,离开时要恭候他先离开;二、凡辜鸿铭问话都得站起来回答;三、辜鸿铭任何指定要背的书都要背,否则就不能坐下听课。

  辜鸿铭穿着马褂,戴着瓜皮小帽,留着辫子却讲英国诗,实在是太怪。纵然如此,辜鸿铭的学问已经被各国学者认可及追捧。1916年,《春秋大义》的德译本出版,立马在德国掀起一股风潮,丹麦1918年撰文称“中国二千五百余年文化所出一辜鸿铭先生,已足以扬眉吐气于二十世纪之世界”。德国哥廷根大学哲学教授奈尔逊对辜鸿铭极为佩服,在辜鸿铭晚年生活困顿时,还隔着半个地球为辜鸿铭筹款。当时辜鸿铭的众多著作在欧洲多国出版,他的文章屡见报刊,有趣的是这些文章大抵都是痛骂西方人的。越是这样,辜鸿铭越见重于西方,辜鸿铭便更加怪,更加狂傲不羁。

  1921年,英国著名作家毛姆来华游历。毛姆在英国文学史上地位极重,很多人不熟悉毛姆,却熟悉他的作品《月亮与六便士》。当时,毛姆仰慕辜鸿铭大名,派人送了请柬邀请辜鸿铭相会。但是过了好多天,辜鸿铭都没有回信,好像请柬没收到似的。毛姆之后来到辜鸿铭的家,刚一落座,辜鸿铭很不友好地说道:“在你们看来,中国人只需招招手,我们就得来。”毛姆久闻辜鸿铭性格与众不同,亲眼相见心道果然如此,便跟辜鸿铭说了很多礼貌的话,辜鸿铭却滔滔不绝,大讲西方文明之痛处。在毛姆离开的时候,辜鸿铭还写了一首诗。辜鸿铭说:“你来拜访中国的最后一个哲学家,我该送你点什么留作纪念才是。可惜我是一个穷人,我不知道送点什么值得你接受的东西。”辜鸿铭挥笔写了一首诗送给了毛姆,也不管毛姆是否看得懂中文。

  辜鸿铭在北京大学教学时,他能看得上眼的人除了蔡元培以外一个没有,无论是哪国人他都看不上。当时,北大有很多一流的洋教授,辜鸿铭是看见英国教授就用英文骂,看见德国教授就用德语骂德国不好,看见法国教授又换成法语说法国太烂,这些洋教授都说不过他,又因辜鸿铭确实名气、学问太大,所以只好十分恭敬地对待辜鸿铭。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相关图书】

小说推荐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