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饺子的传说:最早曾是名医配伍的疗伤贴膏

2016年12月01日11:16   法制晚报
舒服不如倒着,好吃不如饺子。舒服不如倒着,好吃不如饺子。

  闲话里说:“舒服不如倒着,好吃不如饺子。”前推后算多少个世纪,这句俚语自打我记事儿起,一直在京人嘴边儿挂着。还能延续多少年?那就不知啦。

  有道是风俗所见。“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烙饼摊鸡蛋”;再说“头伏饺子,二伏面……”;还说了,“立冬冬至必吃饺子,夏至来了必吃面”。还得找补一下:正月初五,不来一顿“破五”饺子还不算过节。

  总言之,冬季吃饺子为多。农闲时节,大雪覆盖北方。过去时代,菜地是一片萧瑟,唯独“蹲”在家里的大白菜卞萝卜成了看家的菜。赶上节气变更、赶上新年降临,只要凑合着有肉有面,一定得用饺子来烘托团聚的气氛。

  但又有谁能知:饺子当初曾是位名医配伍的一剂疗伤的贴膏?

  一斤韭菜相当于常人一个月生活费

  京城的院儿还得说大杂院里的人亲近。别看逗贫斗嘴爱急眼,为两屁孩子打架穷吵吵几句;完了,没事人儿一样。都挨一个大院里混了好几辈子,里里外外还是近邻亲。

  不说别的,就看过年。临到年根儿了,穷孩子就爱得瑟地干一件事——掐着指头倒计时。穿新衣、放花炮,吃大肉、包饺饺,就显得跟往常不一样。

  一发小:蒯勺子他爸在大西北边界上当兵,轮到啥时候回家探亲都很正常。这回是,正月十六进院门。勺子他妈打“十五”就忙乎,忙乎啥?——饺子呗!

  叫来了勺子他两个姨,剁肉、和面、拌馅、下剂、擀皮、成型,一下子竟干了个通宵。第二天一大早,军人进门先挨各家打过招呼。临了日头还没当头照,勺子和勺子他爸挨家挨户送饺子。

  薄皮大馅,近乎撑破了肚儿。勺子他爸走一家谢一家,“他娘儿俩多亏各位街坊照顾;没病没灾的,咱在部队上才好踏实。”家家不忍接这冒热乎气的饺子碗。军人一个标准军礼:“咱是回来晚了,没能赶上年前儿回来,这碗饺子就当是陪我们一家一块堆儿过年啦!”情真意切,互致谢后,所有感动集结于“非常年”的一碗饺子。

  有饺子才是过年。香喷喷的韭菜馅那会儿很稀罕,人家军属熬等着亲人进屋,亲人的头一口饺子,竟然头一个想着所有院里的近邻。那会儿我不知道啥叫感慨,总觉得勺子比我弟还亲。节节吃饺子,惟有那年的韭菜味印象最深。

  那会儿的节日韭菜不比黄金,但也比黄金差不了哪儿去。至少五元钱一斤,几大菜市场才有卖的。货源是南方、还是温室?运输是陆运、还是空运?国家自有调配。五元人民币是啥概念:相当于一般家庭一个人一个月的生活费用。

  您说,这么贵重的情分,若您身临其境,您不觉得人情味要比过年的鞭炮味道重吗?什么都怕比较。上楼了多年,我再也没觉得哪次韭菜馅饺子,能超越过那回正月十六的饺子香。

1 2 3 4 下一页

(责编:小题)

小说推荐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