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位”成就的奇迹

2016年11月03日10:04   正义网

  喜好文学者都知道徐志摩,学法的人也无不熟悉吴经熊。一位是近代文化史上才华横溢的诗歌天才,一位则是学贯中西的法学大家,但少有人知道,一百年前,诗人和法学家曾是沪江校园的一对结拜兄弟;也少有人知道徐志摩曾经挚爱法律,而吴经熊一度醉心科学。历史进程和个人命运总是在阴差阳错中走向违背初衷的羊肠小道,但是柳暗花明之后,却在不经意之间创造出一桩又一桩令人欣喜的奇迹。

  徐志摩和吴经熊皆为浙江人,前者生于海宁,后者生于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1916年,17岁的吴经熊考入沪江大学,与19岁的徐志摩成为同窗,加上互为老乡,两位风华正茂的青年在上海相识、相知并结拜为兄弟。早在以理科为专长的宁波效实中学学习时,吴经熊就对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吴经熊梦想成为科学家,认为“一吨的耐心和自制,加上一盎司的想象力和逻辑推理,便构成一项科学发现或发明”。可是当在一次化学实验发生爆炸后,幸免于难的他开始思索自己到底是否适合继续从事科学研究。而“在二十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的徐志摩,此刻萌生了学习法律之意。当吴经熊在考虑人生前程时,徐志摩告诉他自己要去北洋大学研习法律并邀请其一同前往。吴经熊认为“法律是社会的科学,正如科学是自然的法律”,随即同意。两人一同参加了北洋大学在上海举行的入学考试并于1916年冬天北上天津。

  在被后世称为“近代中国的第一个法律教育机构”的北洋大学法科学习期间,两人共同修学了《法学纲要》《逻辑与心理学》等课程。徐志摩当时无比崇拜美国开国元勋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并称“最高野心是想做一个中国的Hamilton”,成为伟大的立宪主义者和经济学家,为了明志,遂取了“Hamilton”作为自己的西洋名。而吴经熊因“当时崇拜的英雄太多,做起选择来举棋不定”,遂选了听起来像“经熊”的“John”作为自己的英文名。在吴经熊和徐志摩入学不到半年,北洋法科即并入北京大学。徐志摩便转到了北大继续攻读法科,其间经原配张幼仪的哥哥张君劢介绍,拜入梁启超门下为徒,由此也开启了他与林徽因、梁思成之间的传奇故事。吴经熊则因为新婚不久、不愿离家太远,转入同样名声斐然的东吴大学法科学习。

1 2 下一页

小说推荐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