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接收秘闻:蒋介石老友不满国民政府与苏谈判策略

2016年10月24日10:50   时代周报
张嘉璈张嘉璈

  “如果东北能在我们领导之下,那对中国革命有什么意义?我看可以这样说,我们的胜利就有了基础,也就是说确定了我们的胜利。”在中国共产党于1945年4月在延安召开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中毛泽东如是说。

  作为毛泽东的对手,蒋介石则在一次秘密军事会议上称:“国民党命运在东北。盖东北之矿产、铁路、物产均甲冠全国,如东北为共产党所有,则华北也不保。”

  二人当时所说的东北地区,包括现今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河北省的承德地区,总面积13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3800余万,是一个工业发达、交通便利的现代工业区—据1947年调查统计,东北的煤产量为532万吨,占全国煤产量的49.5%;发电能力107万千瓦,占全国78.2%;生铁产量171万吨,占全国87.7%;钢材产量49万吨,占全国93%;水泥产量150万吨,占全国66%。

  东北地区北靠苏联,西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东南与朝鲜为邻,南面的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西南与冀热辽边区比邻。正是如此,毛、蒋二人都知道东北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然而,伴随着1945年8月8日苏联政府正式对日宣战,150万苏军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分路进入中国东北及热河、察哈尔地区,对日本关东军发起猛烈攻击。东北地区的战后接收问题不仅决定了国共两党在东北的命运,也很大程度决定了未来中国的命运。

  最近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本学者伊原泽周编注的《战后东北接收交涉纪实—以张嘉璈日记为中心》一书,恰好为我们揭示了这一决定了中国走向的历史时刻中的诸多细节,不仅道出张嘉璈这个局内人在那段艰辛的谈判岁月中的奔走与努力,从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国共美苏三国四方围绕着东北问题上演的一幕又一幕纵横捭阖的大戏。

1 2 3 4 5 下一页

小说推荐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