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媒人演化史:曾是男人的工作还拿国家俸禄

2016年10月14日17:06   三湘都市报   微博
戏台上的媒婆多半是花里胡哨的老女人戏台上的媒婆多半是花里胡哨的老女人

  中国媒人曾被奉为神明。

  女娲是中国媒人追封的鼻祖,因为在民间传说中,女娲造出男人和女人,并让他们繁衍后代。后来人们又供奉“高禖神”,让她专门管理婚姻和生育。高禖神其实是高媒神,将媒字改成禖,是为了神化她。高禖神不仅受民间供奉,也被皇家祭拜,据史书记载,从周朝到唐朝,历代皇帝和后妃都祭祀过高禖神。

  现实生活中的中国媒人,则兴起于父系氏族社会,约有五千年历史。

  在父系氏族社会,婚姻的概念是“合二姓之好”。当时的“姓”是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不同姓氏之间存在竞争,所以结婚不只是个人行为,还关系到家族盛衰。当时的婚姻讲究“男不自专取,女不自专嫁”,由两姓家族各派使者,讨价还价做交易。而这些被称为“使”的中间人,就是后来的媒妁。有资格做“使”的,通常是族中德高望重的男性长者,而不是后世常见的中老年“媒婆”。

  1

  官媒诞生

  没有媒人,连仙女也不敢娶

  周代创立了一整套婚姻礼法——“六礼”,很重视媒人的作用。

  周天子嫁女需要选同姓诸侯做媒,诸侯之间嫁娶则需要找大臣做媒。管理百姓婚姻的是官媒,这些媒人从国家领取俸禄,执行公务,他们是国家公务员。官媒的工作内容贯穿了婚姻的各个环节,包括:逼婚:命令所有年满30岁的男子和年满20岁的女子按时结婚,不可逾期;主持相亲:每年仲春农忙之前,督促适龄男女聚会婚配;结婚登记:将当嫁娶、已嫁娶和再嫁娶的男女登记在册;户口登记:记录新生婴儿的出生年月和姓名;调解纠纷:掌管婚姻诉讼案,惩罚违法者。

  唐代更是首次在法律中明文规定“为婚之法,必有行媒”。就连纳妾也要立婚契,以防纳妾同姓。此时媒妁之言的作用,类似于今天的结婚证,既是一种束缚,也是一层保障。没有媒人介绍的婚姻,往往得不到社会的承认、祝福和保护。

  媒人在婚礼中的待遇很高,两宋时期,他们甚至排在姨、妗及岳母之上。媒人的地位越高,责任也越重。从唐代到清代,媒人不仅负责牵线、说合,还要对聘金、彩礼数额等进行监督,防止盲目攀比和买卖婚姻。一旦当事人嫁娶违律,媒人同样要受牵连。

1 2 下一页

(责编:小题)

小说推荐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