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智囊看“以智辅政”

2016年09月29日10:32   解放日报

  ■智囊制度及其机构早就出现,如门客、谋士、师爷、幕僚、言官、谏议大夫以及翰林院等

  ■古代智囊以智辅政、以智启民,一定程度上增强君王决策可行性,甚至推动文明进化

  ■政治的开明化、规范化以及政治制度的有序化,历朝历代都离不开智囊群体的辅佐

  智囊,特指足智多谋、专门出谋划策的人。智囊一词在我国古代典籍中早有记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承,长期以来一直为世人瞩目。《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 中记载:“樗里子滑稽多谋,秦人号曰‘智囊’。”《史记·晁错传》记载:“太子家号曰‘智囊’。”唐朝的颜师古注释道:“言其一身所有皆是智算,若囊橐之盛物也。”这些著述已基本道出智囊的含义和特点。

  智囊制度及其机构在我国古代早就以初级的形式出现,如门客、养士、谋士、师爷、幕僚、幕宾、言官、谏议大夫以及翰林院等。“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孟尝君,有门客三千,为其出谋划策,被后世追溯为中国最早的“智囊团”。唐朝开辟翰林制度,开启政府制度化、规模化使用“智库”之先例,为后世诸政权所承袭。

  明朝的时候,言官制度发展至顶峰,主要由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给事中组成,政治地位极为突出。智囊以其丰富的知识、经验和智慧,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甚至直接参与决策,以聪明才智辅佐君王,也影响到历史发展的方向与进程。

1 2 下一页

小说推荐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