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书市“解读莫言”火爆拼凑之作“读多于解”

2013年01月04日09:16  青年报  微博

  元旦书市“解读莫言”火爆 仓促拼凑之作“读多于解”

  在挽救了2012年书市之后,莫言再努力为2013年的书市作出一点贡献。只是这一次不再是莫言本人的作品,而是各色“解读莫言”之作。

  元旦期间,本报记者在书市中探访时发现,“解读莫言”真正火了一把,而购买者多为学生,他们是在听闻莫言作品可能进入考题之后蜂拥而至的。业内预测,解读之作畅销意味着,书市中的“莫言旋风”也开始接近尾声。

  热现象:

  “解读莫言”正时髦

  记者发现,在经历了将近两个月的火爆热销之后,莫言本人作品集已开始降温,这次轮到“解读莫言”之作登场了。元旦期间,任何一家大型书城都能找到数种“解读莫言”图书。

  出版社想着法子和莫言沾上边,不仅要《看莫言》,还要《莫言论》、更要《聚焦莫言》,当然不会忘记《莫言作品解读》。而作者中,不仅有文学评论家,还有莫言的亲戚、莫言的战友,以及许多想谈论莫言的人。出版社和作者都有一拥而上的气势,因为随着诺奖效应接近尾声,他们知道这是最后“消费莫言”的时刻。

  一家书城的工作人员告诉本报,这些“解读莫言”之作,每种元旦中都有几十本的销量。除了一些是之前刚买过整套莫言作品集,现在想深入“解读莫言”的读者外,大多数在校学生。记者在采访时遇到民立中学的高中生小顾,他说得很直白:之前没怎么读过莫言的作品,现在听说今年高考可能考到莫言,所以只能来读莫言,无奈莫言的长篇小说写得实在太厚了,“解读莫言”正合考试需要。也因此,像《莫言作品解读》这类书卖得尤其火。

  冷思考:

  怎能获奖后才仓促“解读”?

  记者注意到,此轮热销的“解读莫言”图书,绝大多数是2012年12月或2013年1月新出,搭莫言获奖东风的意图很明显。但由于从莫言获奖到出书总共才一两个月时间,很是仓促,这批“解读莫言”中除了几本是“旧书新出”外,大部分只能走“拼凑”的路子。

  记者看到有一本书,只是将张艺谋、余华等十几位名人过去谈论莫言的文字都搜罗了一遍,看不出编排思想,只是堆砌而已。有的名为“解读”,其实“读”多于“解”,汇编几篇莫言经典之作而已,成为变相的作品集。在此轮热潮之中,过去不被待见的有关莫言的只言片语都成了“香饽饽”,重复地出现在各类“解读莫言”图书之中。

  有业内人士认为,“解读莫言”图书铺天盖地情有可原,但另一个尖锐的问题是,为什么只有在获奖之后才仓促想起去“解读”?记者了解到,在过去二三十年间,虽也有一些研究莫言的专著出版,但这些书不仅印得少,而且平时在书店里很难买到。“那时莫言作品都卖得一般,解读莫言的书卖得就更少了。除了为了凭职称需要,研究者不太会出此类专著。”

  难道,同一个作家,获奖前没啥好“解读”,获奖后就很值得“解读”了?这种跟着市场走的“解读功利化”,已经引起了业内的警惕。毕竟,完全以市场为研究导向,热得快,冷得也快。 (记者 郦亮)

(责编:dongle)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换一换不喜欢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