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蒙曼:简体字和白话文不是对传统文化的遗忘

http://book.sina.com.cn  2009年05月05日 21:06  新浪读书
百家讲坛主讲人蒙曼
百家讲坛主讲人蒙曼

  5月5日17时,《百家讲坛》名师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立群、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孟宪实、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蒙曼,做客新浪读书,与广大网友聊最新动态和读史心得,并携新作加盟新浪读书收费阅读。此次三位老师共有五部作品签约,分别是:《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上)(下)、《孟宪实讲唐史: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蒙曼说唐·武则天》《蒙曼说唐·乱世红颜》。

王立群、孟宪实、蒙曼做客新浪谈签约
1.蒙曼:网络阅读是新方向 2.孟宪实:唐太宗是成熟的君主
3.王立群:“纯爷们”对我是鼓励 4.孟宪实:传统文化为我们提供自信心
5.蒙曼:我只提供观察历史的视角 6.王立群:解读的历史千姿百态
7.王立群:繁体字跟统一关系不大 8.蒙曼:我不支持再折腾汉字

   (以下为本次访谈实录)

  主持人:从历史说回到现在,王老师前段时间在博客上面也对改革简体字的争论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博客的名字叫《汉字要稳定,不要折腾》,这篇博文的关注度很高的,这里请几位老师分别谈一谈自己对改革简体字有怎样的看法?

  王立群:关于简化字的问题,我写过三篇博客,第一篇借助于秦始皇,就秦始皇来写的,我讲秦始皇的时候有一个很深的感触,讲秦始皇的统一文字的时候,我就发现一个问题,秦始皇实际上是小篆统一的,这在说文解字序中间讲得非常清楚。但现在我们看到秦简很难看到小篆,秦简大部分属于古隶书,用小篆来写就看不到。说明一个问题,秦始皇那么一个权威的人,强行用政令的方式统一全国的文字都很难做到,因为文字毕竟要符合书写的习惯,是一个应用的东西,老百姓每天在写他,你说写小篆很漂亮,但是小篆像画画一样,写起来多难,为什么要变隶书,就是因为隶书便于书写。所以我从这里就感受到一点,文字在使用过程中间,他一定是遵循了一个规律,一个是从俗,一个是从简。从这个角度来看,秦始皇统一文字并没有成功,真正文字的统一是到汉初隶书,秦代的小篆没有统一文字。

  我自己在学校中都是写繁体,我在学校给学生上课,因为我的学生要读古代文学作品,用的是作品选,六大本,全部是繁体字,你要让学生看懂怎么办,从第一天上课开始,我讲的秦汉魏晋南北朝,从秦开始讲讲到隋统一结束,我讲这段的时候,所有上课的板书都是用繁体写,帮助学生熟悉繁体字,让他们尽快读懂繁体的原文,那是特定的对象,那是经过高考进来的本科生。你作为普通的国民,各种职业的人,现在在简体字推行了60多年以后,突然间要给他改繁体,我觉得可能性不是太大。我们认识繁体字可以的,或者在专业领域,像孟老师和蒙曼老师,我们天天看的都是繁体,天天看的都是竖排版,天天看的都是没有标点的,很习惯,因为我们就是搞这个专业的,对一般的读者,我觉得需要性不是太大。我倒是主张,应当说汉字简化中间,确实有政治因素的,中间有一个环节就是简化,简化中间确实有一些简化字不够成熟,最重要的是同音替代,草书楷化等等,这些东西是历史形成的,如果现在把它废掉了,全面恢复,我觉得不可能,部分恢复,会带来一个问题,我们到几个图书大厦去看看,这么多出版社60多年来用纯简体印了多少书,假如现在再改,改了以后,新的儿童入学以后,又学了一个在简化字的基础之上又恢复了部分繁体字,等他长大以后,看我们三个人写的书又不认识了。我们的出版社印了这么多书,国家图书馆藏了这么多书,以后的人又不认识了,又是问题。既然已经用了这么多年了,还是维持现状比较好。

  至于说繁体字有利于海峡两岸的统一,我觉得统一不在这里。我们搞简化字也就是50年代中期,1949年我们大陆就解放了,1950年、1951年、1952年、1953年,我们都用繁体,你用繁体,能跟老蒋统一吗,也不能统一。所以繁体跟统一的关系不是太大。我还是主张维持简体字的现状比较合适一点。当然可以提倡学生们去认识一些繁体字,而且现在很容易,我们新华字典每一个字前面是一个简体,后面一个括号,里面就是相对应的繁体,他翻翻新华字典,就认识了。

  主持人:繁体字可以作为个人的兴趣爱好,有感兴趣的人学习一下。

  王立群:我们13亿人,我从河南来,河南9900万,将近一个亿,这中间到底有多少人需要用繁体的,太少了。你这一动,把所有人都折腾起来了,我是这么一个建议。当然这个决定权还是在国家,在文字改革委员会,我们三个老师都没有这个决定权。

  孟宪实:还是要体现民意。我对这个问题没有什么很成熟的看法,但是知道它大概的来龙去脉。简化字是一个过渡,它最终的方向是拼音化,为什么要拼音化呢,就是因为汉字是阻碍了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什么中国文化不进步呢?就是因为汉字。这是五四时候取消汉字的基本认识,当时主张废汉字,废汉字不能一下子废,要分步骤,首先简化,这个思想到了建国以后50、60年代两次汉字简化的方案,实际上要实行伟大理想就是消灭汉字,消灭汉字更重要的背景是消灭中国文化。现在为什么提出反思了呢,跟这个问题有关系,忽然大家觉得因为简化字跟汉代以后的比较成熟的繁体字一下子拉开了代沟,中国人特别是后代的人跟文化脉断了,用简体字的河流一下子把传统截断了,当时是觉得不可惜的,是应该的。现在这么多年,包括百家讲坛讲的传统文化,提倡中华精神,现在觉得有点可惜,于是有人提出这个问题。现在又是一个新的时代了,经过40年、50年的过程,简体字的识读人又是好几代人,如果再变回去,这个代价,这个成本的高昂要反复计算清楚。现在不是我说一句,王老师说一句就能计算很清楚,如果用简体字仍然可以很好地接续文脉,接续传统,这是可以,这是一个办法。另外增加繁体字的教育,这也是可以的。有文化的人都可以去读繁体字,就没有问题。台湾的情况,人家一直是繁体字教育,但是很多学者是看得懂简体字,有了繁体字的基础,看简体字相对而言比较容易,这也是成功的经验。我们可以多加一点繁体字教育,但是简体字也不要废,因为这已经成为既定事实,要废的话成本太高昂。

  蒙曼:大家在讨论简体字,还没有讨论到白话文,白话文比简化字的功用更大,你每创造一种新的文字,新的的文体也好,必然放弃一种东西,会新建一种新的文化,放弃的也好,新建立的也好,到我们今天看来那都是历史,都已经成为我们文化的组成部分了。我们如果现在想要回避现有的这段历史,再和一个先头的东西再接上头,做得到吗,而且一定需要这样去做吗,我对简化字应该把它作为既成事实接受下来,包括白话文也作为既成事实接受下来,而且事实上我认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割裂和遗忘,不见得像我们想象那么夸张,就算有割裂,有遗忘,也是新的历史组成部分,仍然是后人看到的历史,看到的中国文化发展脉络,我的倾向是要接受,不要折腾,因为我们没有办法折腾,这就是我们历史的一部分。

  孟宪实:这个问题不是一个自然主义的问题,文化政策始终带有设计的层面,方向性的国家有没有文化方向,比如白话文,从中古到近代,全世界范围内确实有一个从贵族文化到平民文化的基本走向,日本也是这样,原来贵族日语,敬语特别多,特别烦,代表方向的还是平民化语言。白话文也是这样,从贵族文学到平民文学,贵族文化到平民文化一定是一个方向,但是是不是就是简体字就是最好的方向,最好的办法,现在既成事实是已经是既成事实了,这是无可改变的。得知道你当时有一个逻辑,这个一个逻辑是什么,这其实是学术研究,不是一个文化政策,我们现在讨论的不是文化政策,弄懂这个事,至少是这样的,在简体字的基础上,我们拥有一种对传统的情怀,多一种情怀或者多一点好感,这也可以弥补断裂的。

  主持人:所以说三位老师的观点还是说我们汉字要稳定,不要折腾。

  王立群:这里还有一个道理,传承和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重要的不在文字,而在于经典,比如说《论语》,比如说《二十四史》,用繁体字记录下来,用简体字把它排印出来,其实承载传统文化和传播传统文化主要不在文字,而在于经典,你同样用简体字,正确地去解读《孟子》《老子》《庄子》,解读《二十四史》,大家也能接受。

  主持人:好的,感谢王老师,感谢孟老师,感谢蒙曼老师,今天百忙中抽空来这里做客,也期待三位老师今后在百家讲坛有更精彩的讲座,还希望三位老师有更多新作跟网友分享,谢谢三位老师!感谢大家的关注,下期节目再见。

(本次访谈结束)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编辑:立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王立群、孟宪实、蒙曼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