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读书频道 > 作家在线 > 正文
 
于丹聊天实录:《论语》朴素简单且贴近人心

http://book.sina.com.cn 2006年12月01日 23:24 新浪读书
 

  

      我想这个世界上所有真正的真理一定是朴素的、简单的、贴近人心的

    12月1日17时于丹做客新浪聊天谈新作《于丹<论语>心得》。本书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

聊天视频

 于丹谈接触《论语》的心路历程  于丹谈《论语》与心灵生活
 于丹谈做为一名老师的孔子形象  于丹谈做为一个文化英雄的孔子
 于丹谈个人感悟与理解《论语》  于丹谈传播学意义上的古今教育

    各位新浪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各位好,欢迎光临新浪嘉宾聊天室。先来拽两句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大家不要怪我酸,因为今天我们聊的话题跟这个有关,今天我们聊的是关于一部经典著作《论语》的话题。我们请来了孔子的同行,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助理、影视传媒系系主任于丹。

  于丹:大家好。

  主持人:于教授最近在CCTV“百家讲坛”开讲《论语》心得,是红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所以于教授把她的新书取名《于丹<论语>心得》,大家可以就这个话题和于教授展开交流和讨论。

  你们不光可以通过电脑参与,同时还可以用手机在移动过程中和我们交流。新浪手机新浪网的网址是:sina.cn

  我们首先问于老师了,很多人通过您的讲座,又重温了《论语》,我想一个人和一本书的最初接触印象是最深刻的,我特别想知道您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第一次接触到《论语》这本著作?

  于丹:我最早接触的时候其实不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是一句两句的格言,也就是说在我大概四五岁的时候家里大人就会教我这里的一些道理,讲里面一句两句要求记下来的东西,这样逐渐长大,可能到十来岁的时间就会把整个的《论语》看下来,真正进入《论语》的系统性的梳理应该是在我20岁读研究生的时候。

  所以某种意义上,我接触《论语》的过程是一种非常真实的《论语》还原。因为《论语》本身就是语录体,《论语》里面并不是逻辑严密的体系。其实我特别喜欢的是它的朴素,你比如说,学生在做课堂笔记的时候总是希望老师多说一点,能够条理性强一点,孔子有一天突然说“余已无言”,意思就是说我不想多说了,然后子贡就慌了,老师你要是不说的话,“小子之间,则何述焉”,我记什么?孔子说,你看“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这个世间的万物全都挺好的,那么“天何言哉”,也就是说这个儒家的体系向来就是喜欢那种微言大义,也就是说片言句要,点出人生的一个哲理,但是它从来不浪费言词,去做系统地阐述。他不愿意多说话,而他认为刚毅木讷近乎仁,一个君子应该是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也就是说先把事做了,这个话随后再说出来。

  所以《论语》这样的一个体系给了今天很大的益处,就是它本身就是松散的,所以每一个人,见仁见智都凭自己的心。

  主持人:大家都知道《论语》是一个语录性的著作,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的弟子根据孔子的言行记录完成的,您刚才讲到最初是片言只语,最早片言只语是什么呢?

  于丹:可能最早的是孝悌之义。我记得最早的有,君子日三省乎己,一个人经常要反省、要检点你自己的行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稍微几个人在一起,能从别人身上学到东西,学到不光是好的东西,要见贤思齐,不好的东西你要反省一下,我身上有没有这种可能,在某种情境的诱发下我会不会像他一样不好呢?每天这样想着,每天这样看着,以人为鉴,别人都是你的镜子,你就能成长了。

  主持人:到了今天这个地步你有没有回过头问你的家长,为什么那么小就给我讲《论语》啊?

  于丹:这个话已经不言自明了。

  主持人:下一个问题,您的书后面写着对《论语》是敬而不畏的感觉,别人对《论语》有很远的距离感,您为什么会拥有这种很亲切的感觉?

  于丹:其实我想这个世界上所有真正的真理一定是朴素的、简单的、贴近人心的,也就是说我们回归中国的原点精神,是为了每一个人生命的感悟,我们现在所遭遇到的困惑去重新需要它。然后用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去还原它,也就是说让它变成你身边一个很亲近的朋友,我想其实所有的古圣先贤都只不过是把人间的很多东西提炼出来,就像提炼味精、糖。我们今天的生活如果是一锅水,这个味精和糖需要再还原回去,当它仅仅作为一种结晶在那儿的时候,这个本身你是不能品尝的,只有稀释以后才有自己的滋味,这么多年你会经历了很多古今中外的故事都在变,但是认得解读,一些简单的道理没变。

  一个《荆柯刺秦王》的故事,被多少导演在重新拍着,大家都在重新看,过去有多少故事我们今天仍然是喜欢的,有很多经典的东西我们今天仍然是需要的。也就是说,这种故事传承,人的精神传承,到你自己身上,你离它近,你就会觉得亲近。比如说,人在一生的成长中你会有很多迷惑的时候,犯错的时候,而你看孔子怎么说,君子过而旦夕改,错就错了,别怕改,他告诉你说,错而不改是为过,你知道错了还不去改,这才叫错。

  所以君子之过如日月之,无非是大家都看得见你错了,改了以后大家还是很敬仰你,我一直觉得孔子是特别厚道的老头,对所有的人从不苛责,学生提多难的问题他都回答,学生有多奇怪的想法都让他们各言其志,最后他给大家的道理。让大家在一种宽容中学习健康的成长。

  主持人:有的时候并不是导致一个非常单一的结论,像《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说,“吾与点也”,就说了这四个字,其实他并没有说你们要改什么。

  于丹:对,表述了它的生活方式如此而已。

  主持人:我们现代人读古文的话,可能会有一点点语言上的障碍,但是孔子说的那些话都是大白话,都是人生的一些简单真理。

  于丹:对对。

  主持人:我注意到您在封面写,《论语》的真谛告诉大家,怎么样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快乐生活。这个问题又来了。

  难道《论语》就是告诉我们过上心理所需要的生活吗?难道我们不应该追求物质上的生活吗?

  于丹:其实物质上的生活即使我们今天不追究,我们今天过得最差的人,几乎也比孔子最好的人还要好。比如各式各样的电器,如冰箱、电视。

  主持人:起码收看我们这个访谈的时候,网友都有电脑。

  于丹:对。就是家里面我们一般人现在维持的那种生活水准绝对不是孔子那时候有的,但是我们现在不敢说每个人比颜回更快乐,所以孔子说他的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者回也”。

  什么叫贤?就是这样的人。这难道是提倡人都做一个苦行僧,去忍辱负重,单纯为社会建功立业吗?其实它还告诉别人,每一个人你心灵里面对快乐的信仰和你获得快乐的能力,首先成全的是自己,这是你在生命中雪中送炭。而你所说的我们今天追究一点物质生活,我们过得更好一点,这对我们来讲是锦上添花,也就是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先要有一个发现幸福感和发现幸福能力的心灵作为皮,物质条件是一些华丽的毛色,这样重新附着在这皮的上面,就会熠熠生辉。

  所以孔子那个时候告诉我们的特别简单,就是人怎么样通过一种内化的能力把所有你对外在世界的需求放在自己身外。比如说他要去布道,“子欲居九夷”,然后学生跟他说,“陋,如之何”,那么简陋的地方你去干吗啊?孔子淡淡回答了八个字,“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其实这句话挺骄傲的,我作为一个君子,我每到一处,可以让它蓬荜生辉,每到一处山川日月,这一切与我的心灵都能够有所呼应,这就是后来刘禹锡为什么说,“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我过着这样一种日子,当周围人用思想的光芒与我的心灵碰撞,我们带着古圣先贤,所有的那些才华和他们对生活的悟性,那么“何陋之有”?就没有简陋一说了,这样的日子一直流传下来,会被很多很多后世的文人实践出来。

 [1] [2] [3] [4] [下一页]

  相关连载:

百家讲坛:于丹《论语》心得


新读书工具,新读书体验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新浪网读书频道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62675519、6267551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